新时代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问题探析

新时代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问题探析

xxxx年x月,原***政法委秘书长xx在延安干部学院首次提出“市域社会治理”概念。D的***四中***作出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战略任务,进一步强调“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近两年来,各地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理论界对这一问题做了初步研究。本文拟对市域社会治理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结合xx实际分析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步提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全新命题。作为国家治理在市域层面的空间表达,市域社会治理既有国家治理内在的普适性特征,又具有地方层面社会治理的独特性。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包括“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关键概念,目前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这一问题,首要任务是厘清相关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一)“市域”的概念界定

“市”在公共管理学中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在法学中是指由法律确定的特定区域范围及其权力运行体系。目前对“市域”的认识存在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市域指一个地级市的行政区域范围,包括城镇区域和农村地区;另一种则认为市域是包括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及地级市的行政区域及层级,治理范围的重点在城区。综合两种观点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市域既是一个城市概念,也是一个地域概念;既包含行政区划所界定的地域范围,也涵盖城市及其市辖区域的县域范围。因此,市域是以设区的市为行政区划的地域,拥有地方立法权,是城市网络中能够自成一体的一个节点,具有区域性、集聚性、综合性、层次性、扩散性等多重特性,是一个职能完备的社会治理系统单元。

(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概念界定

作为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社会治理不同于政府治理和市场治理,具有自己的独特任务和鲜明特征。市域社会治理是以一个城市为依托,由D政部门、企业组织、社会组织、本地居民等多元主体根据一定的制度安排,在D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下,通过共同参与的方式进行协商合作,完成各项社会治理任务,实现本市区域内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态过程。原***政法委秘书长xx提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主要包括理念、体系、能力三个方面的现代化。一般认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以设区的市为主要载体,以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制度等现代化为重点,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持续打造共建共享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过程。

(三)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市域社会治理处于国家治理和县域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之间,位于承上启下的中枢地位,在上下级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连接、传递和实施体系。独特的地域范围、制度构成、禀赋资源和治理空间,使其在本地社会治理的决策、执行及监督等权力呈现相对独立运行的特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凸显了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一般认为,市域社会治理具有如下特征:治理结构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层级传递性和对外开放性特点,治理资源禀赋方面具有自身独特性、资源相容性和效用放大性特点,治理空间方面具有空间多维性、区域叠加性和效度互动性特点,治理规则方面具有多元融合性、法治引领性和政策引导性特点。治理目标方面具有目标坚定性、方式适度性和谋略灵活性特点等。

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处于起步阶段,在市域范围内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问题既有普遍性更有特殊性。本文拟结合xx市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结合角度分析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问题。近年来,xx市按照******“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指示精神,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持续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目前xx市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顶层设计存在不足,社会治理体制亟待理顺

一是顶层设计存在不足。近年来,很多发达城市和地区专门设立了统筹社会治理工作的专门机构。在xxxx年新一轮机构改革前,xx市综治办负责协调xx多个各部门推进社会治理领域工作,但改革后综治办被取消,相应职能部门未及时建立。在区(县)级层面,只有西海岸新区成立了社会治理中心并推进这项工作。在网格化治理中,有D建、卫计及综治等多种网格,各种网格各自为政亟待统一。二是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城市社区治理中,除城管之外还涉及市政、园林、市容、环卫、交通等部门。另外,类似网络等新兴领域存在社会治理的“灰色地带”,亟待规范完善。三是社会治理理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对社会治理重视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市委市政府政策研究部门及相关智库对社会治理的专门研究相对匮乏,社会治理问题成为D委政府决策研究的短板。

(二)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多元共治格局尚未有效建立

一是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严重不足。北京市在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中涌现了“西城大妈、朝阳群众、海淀网友、丰台劝导队”等一系列典型案例,群防群治成效明显。xx市平安志愿者登记在册人数有xx多万,总人数xxx多万。xx市目前志愿者登记在册人数仅为xx万,发展空间很大。二是社会组织协同社会治理能力存在短板。目前,xx市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总量为xxxxx个,包括民政部门登记社会组织xxxx个(含直接登记xxx个)、备案制社区社会组织xxxx个。社会组织参与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组织基础不牢固。三是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常态化机制尚未建立。xx市在上合峰会、庆祝海军建军xx周年等重大活动中,临时性安保维稳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群防群治的专业化、制度化、常态化建设还有待加强。

(三)自治能力有待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有待完善

一是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人员相对不足,越到基层这一现象越明显。比如,平度市个别地区有的派出所只有x名正式警察编制,x~x名协警或辅警编制,警力严重不足,维持社会治安的基本任务都难以保障。二是基层社区负担过重,影响了社会治理职能发挥。基层镇街大量精力都在被动应付各种会议、落实各项文件上,为应对考核、检查、评比忙于工作“留痕”,忙于各类眼前的、表面的、临时突击性工作。调研结果显示,xxxx年xx市xxx个镇、街,每个镇、街平均参加上级会议xxx次,每个工作日平均x~x个会议,为基层减负依然任重道远。三是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维护、环境治理、公共空间管理、治安防控问题较多。拆迁安置小区居民向市民转变,逐步融入城市生活问题。另外,个别城中村由原隶属的行政村(或村改社区)管理,处于部分失管状态。

(四)治理方式有待改进,现代治理工具运用有待完善

目前xx市社会治理在D建引领、加强技术治理、引入协商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社会治理方式还存在不科学、一刀切、运动式治理等问题,特别是在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二是现代治理技术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数据共享尚未在制度层面打通“最后一公里”。研究数据来源少、收集难,技术治理的负面作用亟待解决。三是市场机制在社会治理领域作用发挥不够。xxxx年底,xx市公布了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共xxx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来改进社会治理方式。xx部分地区采取“政府购买安保服务”的治安管理新模式,聘请保安公司保安人员,在公安机关指导下,专门从事治安巡防、协助交通管理及服务群众工作,类似的经验值得xx学习借鉴。

(五)相关制度有待完善,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目前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立法空白,法治社会建设任重道远。在社区社会治理、社会组织发展、网络治理等领域存在法律空白。xx市在推进“雪亮工程”建设中通过立法,确定了流程以及硬件设施的安装维护使用标准,有力地促进了治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二是基层干部在服务群众、执法执纪中还存在

付费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该内容查看价格:¥19 / VIP会员免费

登录后购买 开通VIP免费查看

分享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