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当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

编者按: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复杂严峻,尤其是思想理论领域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前所未有。一些错误思潮暗流涌动、此起彼伏,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多种社会思潮粉墨登场,竟相发声。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怎样正确认识这些社会思潮,是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我们特别策划“社会思潮大讲坛”专题,邀请******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丁晋清,撰文剖析当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加强对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以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始终保持D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正能量。

警惕当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

作者:丁晋清

剖析当前主要的社会思潮,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第一种思潮——宣传历史虚无主义,企图否定中国******历史和新中国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是一般地否定历史,只是通过否定、歪曲或者“还原”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来宣传他们的政治观点。这一思潮起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东欧巨变逐渐流行开来并蔓延到我国,2006年以来又热炒起来。其主要表现是:

1.否定革命,认为中国革命完全是破坏性的和错误的。如认为太平天国革命“绝无进步的历史意义可言”,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胡诌“社会主义是早产儿”,是脱离实际的“激进主义”等。——但我们知道,唯物史观有个基本观点,即“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就会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为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在三座大山的重压之下,中国革命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中国******领导的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可能有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

2.否定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五四”以来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错误的,偏离了“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但我们知道,由于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35年来D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短短60多年时间里,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经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而且中国是完全靠自身的力量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来实现飞跃发展的,而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靠船坚炮利和殖民掠夺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实现工业化的。

3.以重新评价历史为名,歪曲D史,企图否定D史的主流和本质——但我们知道,中国******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是创造性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革命,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并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这三件大事,在中国除了中国******,没有任何一个政D能够完成。历史是人民写的,不是一小撮人能够否定得了的,因为它镌刻在人民的心坎上。

4、鼓吹“两个否定”,即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来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他们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夸大我们D在实践探索中的失误,妄图从根本上否定中国******的执政地位;他们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夸大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妄图否定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动摇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两个否定”从根本上说,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企图瓦解D执政的历史依据。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具有内在连续性和一致性。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是对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坚持、改革、发展,不能把两段时期割裂开来甚至是对立起来。

第二种思潮——宣扬“普世价值”,企图动摇D执政的思想理论基础

有人认为“普世价值”是指普遍适用、永恒存在的价值,具有普适性,把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人权说成“普世价值”,认为中国应该“拥抱普世价值”,并按照“普世价值”去发展才有前途。他们还把“普世价值”说成是超越时空、超越国家、超越阶级的人类共同价值。这些提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错误的。

1.认识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践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认识在前进,人们的观念总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不同的时代总会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不可能存在永恒不变的价值观念。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人权都有历史性、区域性、时代性,不同种群、国家的利益需求在不同时期千差万别,根本不可能产生对谁都适用的、永恒存在的“普世价值”。

2.“普世价值”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普遍性或与特殊性共处于矛盾的统一体中,并不能孤立存在。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普世价值”把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我们既要看到事物的普遍性,又要看到事物的特殊性,并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我们反对“普世价值”的提法,并不是要否定事物的共性,而是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3.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是普世价值。社会主义国家要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但不等于要接受普世价值。十八届三中***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因为市场经济是“普世价值”,而是市场经济如同计划经济一样,都是发展生产的方法、调节经济的手段,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所以要采用。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和向往,D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字眼,但这些都不是普世价值,是人类在长期奋斗******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揭露西方宣扬“普世价值”的政治企图,并不意味我们不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成果。

4.马克思主义不是 “普世价值”。有人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普世价值”,理由是“我们信仰的主义,乃宇宙之真理”。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但它只是世界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不是所有阶级都能认同,欧洲资产阶级当年就称之为飘荡在欧洲上空的幽灵。马克思主义并非适用一切人、适合一切阶级,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普世价值”的观点,是别有用心的,因为无论我们承认与否,都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第三种思潮——宣传“宪政民主”,企图取消D的领导、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宪政”概念来源于西方,本意是强调在政治生活中要遵从宪法的基本精神。对西方宪政在学术层面进行介绍和讨论是可以的,但宪政的核心是私有制、多D竞选、三权分立和军队国家化、中立化。这是我们断不能接受的。

1.“宪政民主”论偷换概念。 “宪政民主”论匪夷所思地将中国梦界定为“宪政梦”,即只有实现宪政,才能实现中国梦,用“宪政梦”歪曲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网络公知和网络水军妄称西方宪政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制度架构,鼓吹“宪政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唯一出路,这就值得警惕。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不是什么“宪政梦”。

2以宪治国不等于宪政。我们D历来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历来主张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D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D必须带头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十八届三中***依然强调宪法是保证D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但有些把以宪治国误认为是宪政。“宪政民主”论有着确切的政治内涵和指向,就是西方那一套制度模式。这分明是要否定、反对我国的现行宪法,根本目的是要取消******的领导、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D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3“社会主义宪政”的提法是错误的。有人认为,如同我们在市场经济的前面加上社会主义的定语,可以体现出中国特色,使其内容与西方的宪政区别开来。这一观点错在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宪政”的本质和企图。宪政是整体改变国家的性质、政权制度架构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如果我国的人民民主制度被冠以“社会主义宪政”,就必然走上社会民主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宪政”论还宣称要将“人民民主专政”条款从现行宪法中删除,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

4“军队国家化”的实质是否定D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宪政民主论”公然提出所谓 “军队非D化”,否定D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企图改变我军的性质宗旨。中国******不是通过多D竞选上台执政的,而是经过与国内外敌人的殊死斗争中夺取政权的,这样的军队当然不可能“中立化、国家化”,******不可能放弃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权。而且在中国,D代表的是人民利益,军队归根结底还是属于人民的。人民解放军是D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的高度统一。在前苏联“政变”中,在D和国家极度危急之时,苏军宣布脱共,实行“国家化”, 改旗易帜,形势急转直下,导致政权解体,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人民解放军听D指挥,是我们D最宝贵的政治优势和最值得珍惜的政治资源。

第四种思潮――宣扬公民社会,企图瓦解D执政的社会基础

公民社会理论光怪陆离,我们必须澄清是非和模糊观念。

1.不能把发展社会组织等同于建立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广义是指相对独立于国家与政府之外的民间力量,组成要素是各种非政府和非企业的公民组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涌现出大量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八大鼓励合法有序发展社会组织,十八届三中***强调“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充分体现了D***对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的高度重视。因此,不能把发展社会组织等同于建设公民社会,相反要切实规范社会组织管理,加快发展社会组织发展体系,使社会

付费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该内容查看价格:¥19 / VIP会员免费

登录后购买 开通VIP免费查看

分享到 :
竞争上岗演讲稿
2021-06-22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