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开展学风建设工作对策与建议(高校)

高校辅导员开展学风建设工作对策与建议(高校)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校学风是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表现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纪律、学习氛围等的外在表现。

一、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进展,优良学风建设更是建设“双一流”高校的基本要求。总体来说,大部分高校学生的学习风貌是积极上进的,但不可否认,高校战略转型、就业形势严峻和社会不正之风也给学风建设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当前高校学生主体正由95后向00后过渡,他们自我意识明显、纪律观念欠缺、钻研精神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肯吃苦、害怕挫折的通病也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自律性松散,学习方法不科学、心理不健康,专业认同度不高、钻研创新差,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一)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

进入大学后,没有高中阶段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且受到周围环境中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产生了懈怠的心理。加之自控能力差,无法静下心来学习,使得他们适应不了相对独立的大学学习环境。出现了不遵守学校纪律、上课玩手机下课打游戏、翘课、迟到、早退等现象,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在班级中把他人带偏了方向。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进取意识差

当今部分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混文凭,将来就业是凭借家庭背景和社会人际关系,认为不用认真学习也可以安稳毕业。这种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稍遇挫折就放弃,渐渐逃避学习,降低自我要求,平时不用功,考试临时抱佛脚或者靠作弊。长期下来就没有了期望与上进心,没有了学习失败、成绩不理想带来的羞耻感,这些不正确的态度阻碍了正常的学习与进步。

(三)对所报专业缺乏认知,学习兴趣缺失

很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家人认为“好就业”的专业,对报考的专业没有深入了解。进入大学后,发现选择的专业自己并不感兴趣,一些学生的成绩较差、基础理论知识薄弱,让他们在学习新的知识时感到吃力。学生对专业学习提不起兴趣,导致学业不上心,学习成绩下降,厌学心理越来越严重,最后自暴自弃,影响了自己的学业,同时也对周围同学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二、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教育部xx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在与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学风建设过程中,辅导员更应科学管理、积极作为,充分利用接触学生最早最多、工作范围最广最宽、情感基础最深最浓等优势,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风气,构建良好学风生态环境,发挥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辅导员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实践举措

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的辅导员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应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核心,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平台,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风建设的各个环节,抓好学生培养管理与教师协作,建立风险管控机制,保障学风建设效果的有效落实。

(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构建良好学风生态环境。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将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教育理念贯穿学生整个大学培养过程,以职业生涯主线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自我认知,积极思考职业发展道路,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生态环境。

新生教育是高校学风建设的起点,更是优良学风初步形成的最佳时机。抓好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抓好早操、晚修和晚寝熄灯制度,通过有效的教育与管理,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自律性。整个大学培养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构建良好学风生态环境,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二)落实课堂考勤制度,提高学风建设纪律保障。

课堂教学仍是高校学风建设、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学风建设的好坏、学生成绩的高低与课程教学密不可分。在要求任课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辅导员应尽力协助任课

付费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该内容查看价格:¥19 / VIP会员免费

登录后购买 开通VIP免费查看

分享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