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教师林崇德:“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我的岗位,将坚守在三尺讲台旁,我的足迹,却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我的两鬓,会有一天斑白,我的青春,却千百倍千百倍地延长。”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曾写下这样的诗行,表达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珍惜和尊重。
50多年来,他坚守“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的教育理念,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领域人才,推动了我国教育改革及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其学生中,博士有88位,博士后10多位,49位学生成为教授、博导,许多人成为我国心理学学科的带头人。
谈起从教的初衷,林崇德说,他曾立志成为“当代詹天佑”,但在高中班主任的影响下,意识到做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加重要。
于是,1960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在所有志愿栏中全部填写了师范类院校。最终,他被北京师范大学第一志愿录取,成为新中国首批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之后如愿成为一名北师大心理学教师。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林崇德人生一大乐事。上了讲台,他就兴奋,甚至“不讲课就憋得慌,见不着学生就难受”。在他看来,“师爱”是师德的灵魂,“老师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学生”,但这种爱也需“严慈相济”。
林崇德记得,他曾将一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打回去重改了20多遍。“我不后悔让他晚毕业几年,对于学生,我必须要负责任,一点细小问题都关乎学术质量,不能放任不管。”他说。
在学生眼中,老师在学术上十分“严谨、规范”。林崇德的学生、北师大教授方晓义记得,为证明一个理论,老师带着他们去北京各学校调研,“他说,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问题。”
而在生活中,林崇德又如同慈父,关爱着学生的方方面面。“我记得林老师有一个学生得病入院,休学一年,林老师拿出自己的积蓄给这个学生看病,后来这个学生发展得很好,成为中国心理学界的长江学者。”方晓义说。
林崇德的学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