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论述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D***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着眼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规划部署“十四五”和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全面开拓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和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战略选择。
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x月xx日,******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指出
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x月xx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指出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面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的复杂深刻变化,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需要而提出的新战略,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现实考量和战略远见。
一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xx%。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我国在不同发展时期准确把握国内外战略机遇,制定和实施全局性的发展战略,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和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加快转型,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的红利正在逐步释放。必须以国内、国际市场链接互动的战略眼光,以更加稳健的步伐直面新挑战、捕捉新机遇,确保经济发展的规模、水平、质量、效益持续稳步提高。
二是解决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过去我国发挥比较优势,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出口主导型增长,通过加入国际大循环带动国内循环。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不充分性,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不充分,社会福利与保障水平发展不充分,核心科技领域突破不充分等。在许多方面还存在比较突出的不平衡性,例如存在产业布局低端同质化,低端产能过剩与中高端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把重心转到构建高效率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上来,着力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
三是应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当前,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主流,基于效率最大化和经济理性原则所构建的全球分工体系仍然发挥着强大的效能。但是,近年来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异常严峻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加剧。
因此,必须改变过去通过“两头在外”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带动国内循环的方式,要适应比较优势的变化,发挥国内超大市场规模潜力,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循环中的位势。
四是进一步发挥我国综合优势条件的需要。历史经验表明,全球化格局动荡变化之时,也正是后发国家加快赶超、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之际。一方面,强化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关键性地位。我国是世界唯一拥有所有门类、全产业链制造能力的国家,要通过双循环强化我国在世界产业链、价值链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另一方面,努力争夺下一代新技术制高点。据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已跨入世界科技创新型国家行列,在一些技术领域实现了由跟跑转向并跑、领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孕育着巨大机遇,有助于我国迈向制造强国和创新强国。
五是强化经济安全化解风险的需要。当前,面临全球化逆流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际风险压力加大,立足国际秩序大变局来把握规律,对于维护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尤其重要。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即要坚持“以我为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建设和维护全产业链经济活动的安全性、自洽性。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即要积极扩大“朋友圈”,建立安全可靠、风险可控的国内、国际联系,引导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国际安全。
二、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两个循环”协同运行
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必须做好“持久战”准备,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两个循环”协同运行。
着力形成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必须构建消费、投资和政府公共支出“三驾马车”均衡增长的内需新体系。首先是大幅度提升消费能力。应大幅度提高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保障低收入群体,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其次是确保投资稳步增长。稳投资对于稳就业、稳增长至关重要。应有针对性地推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道路交通、信息服务、智慧城市、乡村振兴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投资,特别是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持续增进和发挥有效投资的乘数效应。最后要发挥政府公共支出的效能。要进一步推动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两新一重”建设,特别是加快发展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通过新基建具有的通用目的技术特性和产业链带动特性,增强其关联倍增效应。通过与传统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助力交通、电力、水利、管网、市政等领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现新的蜕变、新的发展。
着力打造产业体系的竞争优势。必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型举国体制锻造国家创新能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发力。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和基础科学研究,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