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探索研究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实施,农村基层D组织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到D在农村基层执政地位的巩固。为此,市委组织部专题组建调研组,结合庆祝建D99周年活动契机,先后到XX个乡镇D委、XX个村D组织进行走访调研,与XX名基层D委(支部)正副书记、D务工作者通过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进一步科学分析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深化D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依据。
一、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重要性和紧迫性
D的基层组织是D执政的组织基础,担负着直接教育D员、管理D员、监督D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等重要职责。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抓D的基层组织建设都不可放松。早在1927年秋收起义,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支部建在连上”,不仅是建D建军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制度,更是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的发展根基。D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D***高度重视农村基层D建工作,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加以推进,基层D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不断增强。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时期。新的时期,新的阶段,随着农村改革形势的变化和时代前进的步伐,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基层D建面临不少紧迫课题。比如,农村组织形式更加多样、社会阶层更加多元、人口流动更加频繁、社会治理更加复杂。有的村D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被弱化、虚化,少数农村D组织处于软弱涣散状态;村干部受过刑事处罚、支部书记不胜任不尽职,村级D组织受黑恶势力干扰侵蚀、宗教势力渗透,信访矛盾突出;一些基层组织D内生活流于形式,有的基层基础保障薄弱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基层D组织功能的发挥,影响着D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
(二)现实意义及遵循
加强农村基层D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基层D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对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农村D组织承担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农村是D和国家的重要基础,广大农民群众是我们D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加强D的政治建设上,D的农村组织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知行合一,成为D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成为坚决执行D***决策部署的依靠力量,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支撑力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成为我们D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胜利的重要力量。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扎实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推动乡村振兴,D的农村组织是核心,起到的是战斗堡垒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表明,在中国能够干成大事的最根本的保障就是始终坚持D的领导。只有加强农村D的政治建设,坚持D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增强D对农村组织的政治领导力,增强D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才能有效激发农村高效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振兴健康发展,基业长青。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提升农村基层组织治理能力的有效途径。新时期的农村工作,群众思想复杂多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面临的现实要求我们D的农村基层组织必须提升农村治理能力。只有坚持把D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统筹推进D的各项建设,才能实现D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有机统一,才能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建立完善农村治理体系,有效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汇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为实现农村乡村治理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从源头遏制黑恶势力蔓延的重要防线。群众身边涉腐涉黑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基层D的领导弱化、D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D不力,导致黑恶势力乘虚而入。凡是基层D组织软弱涣散、基层基础工作薄弱、腐败问题严重的地方,黑恶势力就会形成气候,一些地方之所以黑恶势力犯罪猖獗,根本原因在于黑恶势力具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具有适宜滋生的土壤。如任其发展下去,必然动摇D的执政基础。只有基层D组织坚强有力,D员发挥应有作用,D的根基才能牢固,D才能有战斗力,只有把基层D组织建好建强,才能彻底铲除黑恶势力赖以滋生的土壤。
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掌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增强调研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调研组调研期间,精心组织开展包括“工作评价、存在问题、意见建议”等方面为内容的问卷调查工作,以无记名方式和自觉自愿答卷原则进行,在按期收回的X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调查对象涵盖乡镇、村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务和政治面貌的干部群众,样本分布广泛合理,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从性别上,男性X人,占比X%,女性X人,占比X%;从年龄结构上,50岁以上X人,占比X%,40-49岁的X人,占比X%,30-39岁X人,占比X%,29岁以下X人,占比X%;从部门上看,乡镇干部占X人,占比X%,村干部占X人,占比X%。从政治面貌上,D员X人,占比X%,团员X人,占比X%,群众X人,占比X%。调查显示,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思想政治建设方面,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调查显示:一是在学习态度方面:各级组织在制定教育培训计划过程中,普遍没有对受教育对象区分层次,基本上是领导干部、普通D员、群众“齐步走”“大锅烩”,没有充分考虑D员群众的知识水平、阅历层次、兴趣爱好。对“政治理论学习的态度”有X人是“主动学”和“有时间就学”或用“学习强国”学,占X%(“很少学”的为X人且多数是群众,占比X%),一些群众反映,要么听不懂、要么不解渴。二是常态化培训氛围还不够浓厚。基层干部队伍能力素质、结构短板比较明显,对基层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文化程度低等问题需要正视和逐步解决。在落实学习D的理论、政策法规、制度机制等方面,时紧时松,带着思考学、带着问题学不够经常。有X人认为近年来开展的各类教育培训“有很大帮助,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素质”或“有一定帮助,可以使自己认识问题更加深刻全面”,占X%(有X人认为“不但没有帮助,还会影响业务工作”,占比X%)。
(二)领导班子建设方面,D委凝聚力、战斗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工作落实有偏差。有些乡镇出现“机关化”的偏向,工作力量下沉、治理重心下移不够,上等县委安排、下靠第一书记抓落实,当“二传手”,没有很好发挥乡镇D委的领导作用;有的乡镇副职流动慢,晋升渠道窄,破罐破摔;有的一般干部长期在村下沉一线,工作、生活矛盾突出,情绪波动较大。调查显示:乡镇X名参加问卷调查的干部人中有X人对目前的工作岗位满意和较满意,占比X%;X人希望通过“培训进修”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占比X%;其次是希望岗位调整(X人,X%),此外,在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压力、烦恼和困难时,有X人(占比X%)选择“不找任何人”,也凸显了部分干部个体心理调适手段欠缺,易于造成健康隐患。二是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够严格。当前,各级D组织议事规则都已建立,但内容较为笼统,指导性和操作性不强,致使在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水平上参差不齐。有的重视集中忽视民主;有的重视民主忽视集中,对基层民主推荐事项,缺少D委统揽把关。X名乡镇班子成员中X人表示能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占比X%;三是在调研中发现,少部分农村基层D组织对各项制度的执行落实依然存在着不到位、打折扣的问题,从各级D组织来看,极个别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D建工作重视不够,对一些制度,容易落实的就愿意落实,需要下力气的就不愿落实,导致制度落实方面时紧时松、打折扣。X名乡镇一般干部中有X人表示乡镇坚持制度较严格,占比X%(35人表示制度坚持不严格或不能很好坚持,占比X%)。
(三)规范D组织建设方面,机制落实和干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有的基层D组织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的质量不高,把理论教育和业务学习混为一谈,民主评议D员等走过场,直接教育、管理、监督D员的抓手少。X名村干部中,有X人表示“三会一课”质量较高,占比X%,X人表示仍存在着为落实而落实的问题,注重形式上的走过场,真正依靠组织生活管理教育D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还不够十分明显,占比X%。二是基层干部岗位吸引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村“两委”班子结构还需优化。X名村干部中有X人表示通过帮带自身素质有了较大提升,占比X%,有X人表示帮带不明显,占比X%,三是基层减负仍需加大力气。从调研中看到,对基层干部减负,不仅是精文减会,还要在改进机制上下功夫,注重减轻基层干部精神压力。X人表示基层减负后报表台账少了,抓工作落实精力多了,占比X%,有X人表示满意和仍需加大力度,占比X%.
(四)基层D组织运转方面,支部战斗堡垒作用、D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一是组织功能有弱化倾向。突出表现在,有的村集体经济经营发展没有稳定资金来源,管理体制不顺畅。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比较狭小,集体经济收入比较单一,部分村干部观念陈旧,能力不强。多数村主要的收入还是依靠村集体土地流转、出租,并没有广开思路找到新方法、新途径。二是D员老龄化程度高,中青年D员少,D员队伍未形成梯次结构,D员发展正面临“青黄不接”的现状。由于年龄较大D员占比较高,严重制约了D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有的D员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差,表达能力弱,造成不愿参加村D支部D员会议,或者参会做“三无”D员(无意见、无想法、无建议)。三是软弱涣散基层D组织整顿工作不彻底。部分乡镇D委对过去发生的换届、腐败、治安、信访等案件,没有认真“过筛子”,分析研判不深不透;宣传方式单一,震慑效果不大,抓结合、抓通盘谋划、抓关键点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成效不够明显。X人对软弱涣散整顿工作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占比X%。
分析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固然有外部环境、内部制约等方面客观因素,但在主观层面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短板”:一是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