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介绍:关爱“一枝一叶”管好“一分一厘”

经验介绍:关爱“一枝一叶”管好“一分一厘”

大家好!我叫XX,是XX县委书记。我报告的题目是《关爱“一枝一叶”,管好“一分一厘”》。  

我是土生土长的革命老区XX人,对家乡有着深厚情感,也经历和见证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整县脱贫的成功“蜕变”。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XX县扶贫资产规范化管理的这些事儿!

记得是2018年3月份,我到一个贫困村遍访,走进一个“热闹”的小院。驻村第一书记看我来了,低声说,“书记,您来的正好,贫困户老董非要把扶贫牛卖了,说转手就能赚2000块钱,我是说不通了,隔壁村卖牲畜的已经有3户了!”这时,老董也上来搭话,“屈书记,我老伴身体不好,想把牛卖了买个电动车,去哪儿也方便,可村里就是不让!”为了缓和尴尬的气氛,我先拉起了家常话,最后告诉老董:“买电动车不着急,卖牛只能一次性得点钱,不如让它下犊,一个牛犊能卖万八千块呢,每年都不愁没钱花!”不知道是给我这个县委书记面子,还是真听进去了我的话,老董不再坚持卖牛了。结束调研,一连串儿问题在我心里打转转,那3户把扶贫牲畜卖了,今后增收怎么办?别人效仿怎么办?扶贫成效打折扣,不光是群众只顾眼前的利益,恐怕还有扶贫资产管理制度缺失的原因。******指示:“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我们基层干部有责任把它用好,更有责任把它管好啊!

在那前几天,县政协主席呈报了一份“关于加强扶贫资产管理的提案”,也建议制定具体办法。想到这儿,我也有了思路,一到办公室就召开县委专题会议,有位干部说:“到户资产咱管不着,也没法管。”县扶贫办主任说:“鸡给你,要下蛋;蛋归你,要会吃;杀鸡卖鸡那可不行!”县长也说:“应该组建专班,组织调研,把问题和办法找出来。”经过热烈讨论,大多数参会同志认为应该抓、值得干,最后决定启动扶贫资产规范化管理工作,绝不让“救命钱”变成“零花钱”!  

又过了几天,自治区扶贫办领导来县调研,我汇报了这个想法,区办领导说:“我也发现一些旗县有资产流失现象,你们先搞个试点,探索路径,成功了可以全区推广。”  

然而,新生事物没有现成路可走,试点谈何容易!在兴安盟委行署的鼎力支持和多轮指导下,我们边做边试、边试边改,经过两年多的论证、试验和磨合,最终形成“2355”管理模式。下面,我简单地和大家唠一唠。

“2355”中的“2”就是双向追踪摸家底,给资产找“主人”。先是横向查扶贫资产都有哪几类,再纵向查这些扶贫资金用到了哪个村、哪个户。我们梳理2014年以来每一笔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受益群体,摸清每一项扶贫资产数量和具体位置,弄了一整套帐本。资产的主人找准后,我们从上到下逐级发放确权书,让贫困户和村集体吃上“定心丸”。  

“2355”中的“3”就是三级监管明责任,给资产找3个“监管人”。我们编织了“县级统管、乡镇辖管、村级直管”的三级责任体系网,提高了扶贫资产风险的捕捉和防御能力,让“谁的孩子谁抱走,谁也别当局外人!”  

“2355”中的第一个“5”是五权明置防风险,给资产找5个制度“保安”。我们制定“所有权”“经营权”“收益分配权”“监督权”“处置审批权”五项防风险制度。比如,我们让贫困户和村集体向上一级交承诺书,明确扶贫资产不能卖,卖了也得买回来!制度“保安”一上岗,我惊讶地发现,这些办法管用了!那3户“卖牲畜”的贫困户又把牛买了回来。拿到扶贫牛的确权书后,老董来了干劲,又借了5万元扶贫贷款养牛,现已繁殖到11头,成了脱贫典型,很多贫困户看到老董打了翻身仗,也跟着“发牛财”,过上了“牛日子”。老董所在的那个贫困村,每年村集体收入不到4万元,干部形容这点儿钱“买了背心就买不了短裤”。村级资产和收益同步确权到村之后,该村经营类资产达到万元,年收益达到万元,长了3倍!管住了当下,真是投资了未来呀!这就像给贫困户栽棵“摇钱树”,给村集体造个“聚宝盆”,老百姓有了盼头,干部有了劲头!  

这五项制度执行不到半个月,一家奶牛养殖场老板找到我大倒苦水:“扶贫资产的合作手续太麻烦了,

付费隐藏内容
此处内容需要权限查看

该内容查看价格:¥19 / VIP会员免费

登录后购买 开通VIP免费查看

分享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