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发展D的优良传统
发挥“三会一课”在新时代的“新作用”
——XX支部第四季度专题D课讲稿
这期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下“三会一课”制度,大家带笔的可以试着写一下,没带笔的可以好好想一想,“三会一课”到底都包含了哪些内容?是否能够准确地写出是哪“三会”哪“一课”?一会儿我讲完后大家看看自己写的对不对!
“三会一课”制度,是中国******依据马列主义的建D、管D学说,在加强自身建设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作为D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会”指的是:支部D员大会、支部委员会、D小组会;“一课”指的是:定期上D课,“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加强D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大家完全写对、想对的可以举起手来看看,不到一半啊!看来今天这节课很有必要啊。)
今天,我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三会一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二是如何在新时代发展挥好“三会一课”制度的“新作用”
第一个方面,“三会一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在民主革命时期,“三会一课”制度在实践中形成雏形,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建立,之后遭受挫折,在改革开放后逐步恢复并得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建D学说是“三会一课”制度形成的思想前提和政治基础。一是早在1847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草拟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世界******的第一个D章中,就对同盟的奋斗目标、盟员条件、同盟纪律、同盟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制度等作出规定,确定同盟的组织系统由支部、区部、总区部、***委员会和代表大会五级构成,并明确要求:“支部、区部委员会以及***委员会至少每两周开会一次”;“盟员至少每三个月同所属区部委员会联系一次,支部每月联系一次”;“每个区部至少每两个月向总区部报告一次本地区的工作进展情况,每个总区部至少每三个月向***委员会报告一次本地区的工作进展情况”等。这是关于D的会议制度和报告制度的最早规定。1850年12月,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示,由科伦的同盟***委员会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也规定:同盟“支部至少须由居住同一地区的3人组成,每个支部选举一名主席主持会议”,“支部应定期召开会议,至少每半个月一次;它至少每一个月向区部作一次书面报告”;区部则“每三个月在区部所在地定期召开一次会议,在总支部委员会的领导下讨论区部事务。每个支部各派一名代表参加”。二是列宁在创建俄国社会民主工D的过程中同样明确主张,工人阶级政D是有着铁的纪律、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严格D内生活的先进部队,D员不仅要承认D的纲领和章程,而且必须“亲自参加D的一个组织”,即必须编入D的一个支部或小组,并积极参加D的活动,参加D的会议,接受D的领导和监督。不然的话,就会改变D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而为空谈家和各种机会主义分子大开方便之门。为了坚持这个重大组织原则,1903年7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D二大上讨论D章第一条时,列宁与孟什维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尔托夫进行了坚决斗争,坚决反对马尔托夫所提出的“一个人不一定甚至不愿加入到D的任何组织,只要能在组织外同情和赞助D,都可算作******员”的主张。这场斗争的实质,是把D变成一个无组织的、自由散漫的俱乐部,还是把D建成有组织的、 富有战斗力的先进部队。列宁的建D思想得到D内多数人的支持,并逐渐丰富发展为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1905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D三大肯定了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并在1906年4月召开的四大上把民主集中制正式写进D章。加入D的一个组织并根据组织的安排参加D的会议和学习,是D员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1919年,列宁进一步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各国******加入共产国际的重要条件,写入共产国际组织章程中,从而成为指导各国******加强组织建设、规范D内生活的一条根本政治原则。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会一课”制度的确立与成熟。一是中国******是按照马列主义建D学说组织起来的D。1922年7月D的二大通过的中国******的第一部D章专设“会议”一章,具体阐述了D的会议制度。规定“凡有D员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组,每组公推一人为组长,隶属地方支部”,“每星期由组长召集会议一次;各支部每月召集全体D员或组长会议一次;各地方由执行委员会每月召集各干部会议一次;每半年召集本地方全体D员或组长会议一次;各区,每半年由执行委员会定期召集本区代表大会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每年由***执行委员会定期召集一次”。从此,会议制度进入D章,并在历次D章修改中不断健全完善。二是1929年12月底召开的红四军D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总结红军创建以来的经验教训,确定了D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开创了着重从思想上建设D这一独特的D建思路。由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强调,“红军D内最迫切的问题”,“D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有计划地进行D内教育”,不通过教育“提高D内政治水平,不肃清D内各种偏向,便决然不能健全并扩大红军,更不能负担重大的斗争任务”。决议明确提出要通过“D报”“政治简报”“训练班”“有组织地分配看书”“个别谈话”以及召开“小组会”“支部大会”“支部委、组联席会”“D员大会”“活动分子大会”等十八种方法进行D内教育。这是把D内会议制度和以“训练班”等形式开展D课教育付诸实施的最早尝试。古田会议结束后,红四军即按照决议的要求,并把决议当作D课教材,逐条对照学习,检查改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后来,其他各地红军也照此实行,对从思想上加强和改进D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三是1931年5月,*********通过的《全国组织报告的决议案》提出“必须加紧D的教育工作”,“各级D部的工作同志必须以自己的组织为单位组织列宁读书班,讨论D内主要问题”。“组织列宁读书班”,实际上就是对D员集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种D课形式。1932年10月8日,***宣传部在《关于教育新D员运动提纲》中,针对“潮水般涌进”D内的新D员“渴望着D的训练与教育”的状况,再次强调“教育新同志的任务”已严重地“摆在我们的眼前”,“必须克服我们在政治教育上的不可容忍的落后状态”,要求“必须利用各种各式的训练方式,如开设短期训练班,流动训练班,列宁小组,为特殊问题的读书会或研究会”等帮助新D员了解D的理论和主张,“武装新同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头脑”,提高其“D内政治的理论的水平线”。提纲还特别指出,D课课程的设置应符合实际,“最主要的课目,应该是‘D员须知’,‘怎样领导罢工斗争’以及D目前的具体任务,不应把一切所有的问题,都摆在课程之中,使新同志摸不着头脑而嫌弃受教育”。四是进入抗日战争时期后,鉴于D的力量的迅速壮大和D的思想理论领域存在的问题,加强理论建设和D内教育的问题被进一步提上日程。D支部建设是D的建设和D内教育的基础工作之一。1940年10月17日,***宣传部发布《关于各抗日根据地内D支部教育的指示》,第一次把“使一般D员懂得怎样做一个好的******员”作为D支部教育的四条“方针”之一。要求对普通D员的教育应当包含“怎样做******员,支部本身的工作,统一战线政策,乡村工作(群众工作、政权工作、经济建设工作、文化教育工作及武装工作)”等;对支部干部的政治教育,应当包含“D的建设初步(D章的教育),以中国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常识,以区乡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建设根据地的初步知识”等。在D课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对普通D员可采用“巡回教育与流动训练班的方式”,对“含有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D员的支部,可以先训练这些D员,然后经过他们去教育本支部的其他D员”;D小组也应“兼有学习小组的作用”,“每月一次至二次小组会议作为学习会”;要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在课堂上不仅有教员的讲授,而且有质疑、问答、辩论及复习”。在D课教材编写上,要求应“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在量的方面由少而多,在质的方面由浅入深,在顺序上由近到远,由现在到过去,由具体的到理论的”,“各课之间须保持有机的联系,并编入带有启发性的复习问题和讨论问题”等。这个指示是我们D最早作出的以各种形式的D课开展D支部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在延安的13年间,毛泽东曾16次到***D校、20多次到抗日军政大学作报告,这些报告实际上也是他亲自给全D讲的D课。五是D在民主革命时期,尽管身处艰难的战争环境,但是基于D的性质、宗旨和自身建设的需要,在遵循D章落实D的会议制度、通过各种形式的D课开展D的思想理论教育方面,仍作了可贵探索,从而保证了D的坚强有力。虽然这一时期尚无“三会一课”制度之名,但在具体的D建实践中已初步有了施行“三会一课”之实。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三会一课”制度的丰富与完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活动由秘密走向公开,D员横向联系大大加强,D内教育可以更多地以D小组会、支部大会、D员大会以及D课等形式进行,“三会一课”逐步“名实”兼具。各地基层D支部开始建立起“三会一课”制度。比如,据相关文献,北京印钞厂1949年建立D总支后,坚持每月上D课,每次1~2小时;D支部大会每月至少召开1次;支部委员会每月开4次;D小组每周开会1次,每次1~小时。从1950年起,湖南省长沙市开始在基层D支部推行“三会一课”制度,规定每月召开1次D小组会,每季度召开1次支委会、1次支部大会,每1~2个月上一次D课。到1956年,长沙市585个基层D支部普遍建立了“三会一课”制度,并有200多名D员干部兼任支部D课教员。黑龙江省林口县委1950年根据上级D委要求,规定企业D支部每月召开一次大会,每半月召开一次支委会,每周召开一次D小组会,每月进行一次D课教育。宁夏中卫县1954年规定县直机关各支部每两周上一次D课,区乡D支部一月上一次D课,农村支部每月开一次支部D员大会,每10天开一次支委会;1957年进一步制定了规范的“三定”(定人、定点、定期)D课制度。新疆独山子矿区D组织1957年建立“三会一课”制度,规定每月开1次D小组会、1次支部委员会、1次支部大会,上1次D课。但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发生后,各地兴起的“三会一课”受到严重冲击。1962年1月,刘少奇在扩大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此曾严厉批评:“近几年来,不论农村或者城市,许多领导机关,都只忙于日常事务,忙于指使基层组织完成一项一项的具体工作,对于D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都不管或者管得很少。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应该从加强D员的思想教育着手,使支部生活健全和活跃起来,切实改变许多基层组织长期不开小组会、不开支部大会、不上D课、D员不起作用等等组织涣散的现象。”这次会议以后,D内组织生活受到高度重视,全国城乡基层D组织迅速相应,普遍建立起“三会一课”制度。山东省桓台县、即墨县、庆云县,河北省武强县、大厂回族自治县,湖南省麻阳县、辰溪县等地的基层D组织都是此时实行“三会一课”制度的。
随着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三会一课”制度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全国除了少数基层D组织外,“三会一课”制度基本上中止。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以后,D和国家的政治生活逐步走上正轨,D的建设各项制度也开始拨乱反正。1977年2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河北省蔚县南双涧大队******员张佃满、孙宝山的来信,呼吁“把D的‘三会一课’制度恢复和健全起来,把D的生活搞得更加生动活泼”,来信认为:“D内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是活跃D内生活、加强D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有坚持定期召开支部会、支委会、小组生活会和D课教育等制度,严格D的组织纪律,经常对D员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才能使D员不断地增强无产阶级D性,发挥D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D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近几年来,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有的单位长期不开D的支部会,不过组织生活,不上D课,因而有的D员组织观念淡薄,不能用D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削弱了D组织的战斗力。这种状况应该马上改变。”1979年10月,***D校第三期学员在学习研讨“D的学说”课程时,针对“文化大革命”时期D内正常组织生活遭受破坏,也明确建议“恢复和健全文化大革命前的‘三会一课’制度”,学员中一些担负重要领导职务的老D员表示,“今后一定要象普通D员一样,学习D章,遵守D规D法,参加D小组的生活”。此后,全国基层D组织逐步恢复“三会一课”制度。与此同时,***有关正式文件也对健全和完善包括“三会一课”在内的D内组织生活制度作出规定。
(四)改革开放以来“三会一课”制度的探索与发展。D的十一届三中***以后,我们D恢复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D的组织生活和民主生活逐步走向正常。1980年2月D的十一届五中***通过《关于D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每个D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D的一个组织,参加组织生活。各级D委或常委都应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交流思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1981年8月,中组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县以上领导干部生活会制度的通知》,提出“各级D委应把健全组织生活作为加强和改善D的领导,恢复与发扬D的优良传统的一个重要问题来抓”,“要一级抓一级,每年至少抓两次,要形成制度,持之以恒”。这个通知规定:“县级以上D委常委除了必须编入D的一个组织参加组织生活外,同时要坚持每半年开一次D委常委(D组)生活会,并要及时地向上级D委或组织部门报告生活会情况,开一次报一次”;民主生活会“要以认真检查贯彻执行D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准则》的情况为主要内容”,“同志之间要敞开思想,推诚相见,认真地开展相互批评”,“做到原则问题不含糊,小是小非要谅解”。这是我们D历史上第一次以D内文件的形式将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时间、频次、范围、内容、方法等作出具体规定,进一步扩展了“三会一课”制度。1982年D的+++通过的D章规定,“设立委员会的基层组织的D员大会或代表大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总支部D员大会,一般每年召开两次。支部D员大会,一般每三个月召开一次”;同时规定,基层D组织要“组织D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D的基本知识和D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这些规定从D的根本大法的高度为基层D组织实行和坚持 “三会一课”制度提供了依据。D的十六大以后,“三会一课”概念开始进入D的正式文件。2005年1月3日,*********发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